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平建设时期,生死考验有,但毕竟不多,检验一个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确实比较难,X光、CT、核磁共振成像也没有办法。
这是14日上午,习近平在绥德实验中学考察时,同师生亲切交流。这是2月2日,习近平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二十六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始终是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党。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
(2019年5月20日至22日在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的讲话)十六今天,像战争年代那种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少了,但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然在继续,我们正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的艰巨考验。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大禹治水的例子告诫人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
症结何在?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梳理: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胁,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擘画再忙,黄河问题还是要安排时间认真研究一下黄河,中华民族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理念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我曾经讲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
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造福人民。策划:杜尚泽撰文:林小溪、许海仓图片来源:新华社(摄影:李学仁、王晔。
因病施策,黄河治理既应有景观之变,更应有理念之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辽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磅礴,至今仍被代代传颂。统筹:毕晓洋、虞东升)。回首过去,深邃的目光穿透历史云烟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黄河,中华民族的忧患。黄河宁,天下平。大河新篇自此刻提笔描绘。从针对黄河成立了治河委员会,到先后开展4次大规模堤防建设,再到明确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惨痛状况。
治理好黄河,关乎人民幸福。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再忙,黄河问题还是要安排时间认真研究一下,党中央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在两年多前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把脉黄河。久久为功,算好经济社会整体账总书记谆谆嘱托:治理黄河的功利好坏,要以百年千年计,不能急,不能马虎。2019年9月,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召开,区域协调发展大棋盘再落关键一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这条母亲河,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很重。2014年3月,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黄河东坝头段考察,了解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搞好生态文明,不仅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也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幸福,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和呼声。
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2019年9月,河南郑州黄河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视一幅黄河改道图。
5000多公里的长度,百万年的历史,勾勒出一条大河的时空轨迹。黄河之病,是对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关系的深刻警示。
新中国成立至今,70年不决口,20年不断流,先后抵御12次大洪水。数次考察黄河流域,习近平总书记给出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的治本良策。
九曲黄河,浪叠洪波,从世界屋脊出发,流经中国9个省区,不舍昼夜奔流入海。2019年8月,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20年5月,总书记在山西察看黄河第二大支流治理,指出要增强太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治河,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始终落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
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推动黄河流域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综合整治水土流失,稳固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千秋大计,牵挂心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足迹所至尽是关切,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掌舵领航。人与自然的矛盾如何调和?经济发展遭遇的瓶颈如何突破?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有这样一种财富观: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
水流泱泱,历史浩荡,铸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曾几何时,野性张狂的河水给沿岸百姓带来过深重灾难。
远眺未来,长远的思虑指明前进方向黄河沿岸的发展一定要有大局意识,站在国家的、全局的角度考虑,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成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可谓是一剂良药。千百年来,哺育滋养着炎黄子孙,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从古至今,黄河治理都是安民兴邦的一件大事。
人与河,在悠悠岁月中共生。到2035年,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多次提及人民。
今天我要说,黄河一直以来也是体弱多病,水患频繁。目标让黄河造福人民一条中华民族母亲河,千百年来留下无数荡气回肠诗篇
这次座谈会,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时召开的,总书记强调要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总台央视记者程铖拍摄)踏上黄河三角洲,总书记是带着对这片土地、这条大河的深刻思考而来。
发布评论